学生心理健康预警:识别与应对

 

 

一、孩子心理“亮红灯”,可能有哪些诱因?

心理问题不是突然“冒出来”的,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。家长可以先了解这些常见诱因,提前规避风险:

1.生理因素

遗传、孕期妈妈的状态(比如孕期压力大、营养不足)、孩子自身疾病(如长期过敏、慢性疼痛)都可能影响大脑发育,让孩子更容易情绪敏感。

2.家庭环境

“爸妈总吵架”“妈妈总说‘为你好’”“犯错就骂‘没出息’”……这些看似“日常”的场景,可能像小钉子一样扎进孩子心里。研究发现:长期被否定、亲子沟通少的家庭,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家庭幸福的孩子高3倍。

3.学校/社交压力

被同学孤立、老师当众批评、考试排名落后……这些孩子不愿说出口的“小委屈”,如果长期积压,都可能变成“大问题”。

 

二、识别孩子心理问题的五大“密码”,早发现,早干预

心理问题不是“突然爆发”的,它会通过身体、行为、情绪等发出信号。家长要学会“解码”——

1.身体反应:躯体化是“警报器”

孩子可能说“头疼、胃痛、胸闷”,但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问题;考试前反复发烧,考完又好了;学习紧张时头晕,但休息后缓解……这些“查无实据”的身体不适,可能是心理压力的“躯体化表达”。

2.行为表现:反常行为是“信号灯”

突然拒绝上学、哭闹不止;沉迷网络(用虚拟世界逃避现实挫败);情绪低落时自残、说“活着没意思”……这些“不寻常”的行为,可能是孩子在“求救”。

3.情绪表达:情绪反常是“晴雨表”

无故哭泣、恐惧;情绪低落、麻木;突然变得暴躁或焦虑……情绪是心理的“窗口”,如果孩子的情绪和平时反差很大,一定要多留意。

4.功能影响:生活学习“失灵”是“危险信号”

吃不下饭、暴饮暴食或催吐;失眠、噩梦多;原本爱交朋友的孩子,突然不愿出门、没有朋友……当心理问题影响到正常生活,说明孩子的心理危机已经比较严重了。

5.时间长度:持续时间是“诊断尺”

根据《精神障碍诊疗规范(2020年版)》,抑郁症症状持续2周即可在专业医疗机构诊断;焦虑障碍、多动症等症状持续半年以上需家长提高警惕。

 

三、孩子有心理问题,家长该如何应对?记住这3

第一步:理性接受——“孩子是真的病了”

心理问题和感冒、发烧一样,是需要治疗的疾病。不要因为觉得“羞耻”而拖延,更不要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当作“叛逆”。

划重点:叛逆的孩子对抗父母时是“痛快”的,而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内心是“痛苦煎熬”的——观察孩子是否有“自我折磨”的痛苦感,是区分关键!

第二步:主动了解——给孩子“表达的空间”

先侧面和孩子的朋友、同学聊聊,了解最近是否发生了什么事;再找机会和孩子谈心,鼓励ta说出感受。如果孩子抗拒,则耐心等下次合适的时机。

第三步:积极求助——专业帮助是“救命绳”

如若孩子情绪、行为异常明显,要及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;如果孩子的异常表现超过2周还没缓解,家长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,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心理医院就医,通过心理咨询或药物控制改善和减轻孩子焦虑、恐惧、抑郁的情绪。

 

孩子的成长,需要“被看见”——看见ta的努力,也看见ta的脆弱;看见ta的快乐,也看见ta的眼泪。愿每个家庭,都能成为孩子心里最温暖的“避风港”。

 

 

师简

刘巍中共党员,二心理咨询师,通大学心理健康育研究生,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湖小学专职心理教师。任职以来多次执教市、区级公开课曾获南青少年权益维护课件一等

格言

       让每个孩子都用自方式发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