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动教育指南:从小家务到大担当,培养孩子的责任感

开发区“润心・家庭教育微课堂”栏目第七期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28日 点击数:

 

亲爱的家长朋友们,欢迎走进南通开发区“润心·家庭教育微课堂”系列栏目第七期。本期聚焦话题——“劳动教育——从家务开始,培养孩子责任感”。

很多家长觉得“孩子还小,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”,或者“学习太忙,家务不用他操心”。但其实,家务劳动正是让孩子理解“责任”最直观的课堂。当孩子拿起抹布擦桌子时,他会明白“家里的整洁需要每个人参与”;当他学着叠自己的衣服时,会懂得“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”;当他帮父母分担扫地、倒垃圾时,会逐渐意识到“我是家庭的一份子,有责任为这个家付出”。

为什么家务是培养责任感的“起点”?

对小学生来说,“责任”是个有点抽象的词,家务能让“责任”二字变得具体可感。比如,每天自己叠被子,孩子会明白“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”;帮妈妈摆碗筷,会懂得“家庭里每个人都要出力”;收拾散落的玩具时,会意识到“用完东西要归位”……这些小事就像一颗颗小石子,铺成了孩子理解“责任”的路。更重要的是,在做家务的过程中,孩子能体会到“付出”的意义。当他看到自己拖的地板变干净了,浇的小花开花了,会产生“我能帮到家里”的自豪感,这种“被需要”的感觉,正是责任感生长的土壤。

 

作为家长,怎样真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?

(一)从“小事”起步,让孩子“跳一跳够得着”

任务难度要适合孩子的能力,比如让一年级孩子洗碗可能太难,但让他把碗放进水槽,就是很好的开始。

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从“自我服务”做起:自己穿衣服、整理学习用品、饭前摆好勺子。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尝试“家庭协作”:饭后擦桌子、倒垃圾、给宠物添水。

(二)不做“裁判”,做“伙伴”

孩子第一次做家务,可能做得不完美:擦桌子留了水印,叠被子歪歪扭扭,这时候别急着说“你看你做的啥”,更不要直接抢过来自己做,可以蹲下来和他一起看:“这次擦得比上次快啦!我们试试把角落也擦到,好不好?”

用鼓励代替指责,让孩子明白“做得不好没关系,愿意做、坚持做更重要”。

(三)让家务成为“家庭仪式”,而非“惩罚手段”

千万别把“罚你拖地”“罚你洗碗”挂在嘴边,这会让孩子觉得家务是负担。相反,我们可以把家务变成互动的机会:比如饭后全家一起分工收拾,爸爸擦桌子,妈妈洗碗,孩子负责把椅子摆好;周末一起大扫除时放首轻松的音乐,边干活边聊天。

当家务变成一种温馨的家庭协作,孩子会更愿意主动参与,也会在过程中感受到“付出”带来的归属感。

(四)给孩子“主动权”,让他体会“责任的价值”

和孩子一起列一份“家庭责任清单”,让他自己选择1-2项力所能及的任务,比如每天给宠物喂食、每周整理自己的书架。完成后不一定要物质奖励,但必须及时肯定:“多亏你记得给小鱼换水,它们看起来更活泼了”“你整理的书架真整齐,找书都方便多了”。这种“被需要”的感觉,会让孩子从“要我做”变成“我要做”,责任感也会在一次次被肯定中慢慢扎根。

(五)让孩子尝到“责任的甜”

当孩子完成家务时,别忘了告诉他:“今天你摆的碗筷,让妈妈做饭时轻松多了,谢谢你。”这种具体的肯定,比单纯说“你真棒”更有力量。孩子会发现,自己的劳动能让家人开心、让家里更好,这种“价值感”会让他更愿意主动承担家务。

其实,劳动教育的本质,不是培养“做家务的机器”,而是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理解:责任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具体的行动;不是别人的要求,而是对自己、对家庭的一份担当。当孩子从小在心里种下“我有责任”的种子,这份品质会延伸到他的学习、社交中——按时完成作业是责任,信守承诺是责任,关心他人也是责任。

 

最后想和大家说:孩子终有一天会独立生活,我们无法永远为他遮风挡雨,但那份在做家务时慢慢养成的责任感,会成为他面对世界的底气。从今天起,不妨试着放手,让孩子拿起抹布、拿起扫帚,在烟火气的家务里,慢慢长成一个有担当的人。

 

教师简介:苏悦,本科学历,中共党员,南通开发区教坛新秀。多次执教区级公开课,获得区级及以上荣誉。

教育格言: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火焰,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的光。

 

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
我要分享到:
下一篇:没有了!